反射总结

2020/1/1

# 反射基础

# 什么是反射?

反射是一种能够在程序运行时动态访问、修改某个类中任意属性(状态)和方法(行为)的机制(包括private实例和方法),java反射机制提供了以下几个功能:

  • 在运行时判断任意一个对象所属的类;
  • 在运行时构造任意一个类的对象;
  • 在运行时判断任意一个类所具有的成员变量和方法;
  • 在运行时调用任意一个对象的方法。

反射涉及到四个核心类:

  • java.lang.Class.java:类对象;
  • java.lang.reflect.Constructor.java:类的构造器对象;
  • java.lang.reflect.Method.java:类的方法对象;
  • java.lang.reflect.Field.java:类的属性对象;

# 反射有什么用?

  • 操作因访问权限限制的属性和方法;
  • 实现自定义注解;
  • 动态加载第三方jar包,解决android开发中方法数不能超过65536个的问题;
  • 按需加载类,节省编译和初始化APK的时间;

# 反射工作原理

当我们编写完一个Java项目之后,每个java文件都会被编译成一个.class文件,这些Class对象承载了这个类的所有信息,包括父类、接口、构造函数、方法、属性等,这些class文件在程序运行时会被ClassLoader加载到虚拟机中。当一个类被加载以后,Java虚拟机就会在内存中自动产生一个Class对象。我们通过new的形式创建对象实际上就是通过这些Class来创建,只是这个过程对于我们是不透明的而已。

反射的工作原理就是借助Class.javaConstructor.javaMethod.javaField.java这四个类在程序运行时动态访问和修改任何类的行为和状态。

# 反射的特点

# 优点

  • **灵活、自由度高:**不受类的访问权限限制,想对类做啥就做啥;

# 缺点

  • **性能问题:**通过反射访问、修改类的属性和方法时会远慢于直接操作,但性能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在程序中是如何使用反射的。如果使用得很少,不是很频繁,性能将不会是什么问题;
  • **安全性问题:**反射可以随意访问和修改类的所有状态和行为,破坏了类的封装性,如果不熟悉被反射类的实现原理,随意修改可能导致潜在的逻辑问题;
  • **兼容性问题:**因为反射会涉及到直接访问类的方法名和实例名,不同版本的API如果有变动,反射时找不到对应的属性和方法时会报异常;

# 反射使用的例子

在学习反射之前,先来了解正射是什么。我们平常用的最多的 new 方式实例化对象的方式就是一种正射的体现。假如我需要实例化一个HashMap,代码就会是这样子。

Map<Integer, Integer> map = new HashMap<>();
map.put(1, 1);
1
2

某一天发现,该段程序不适合用 HashMap 存储键值对,更倾向于用LinkedHashMap存储。重新编写代码后变成下面这个样子。

Map<Integer, Integer> map = new LinkedHashMap<>();
map.put(1, 1);
1
2

假如又有一天,发现数据还是适合用 HashMap来存储,难道又要重新修改源码吗?

发现问题了吗?我们每次改变一种需求,都要去重新修改源码,然后对代码进行编译,打包,再到 JVM 上重启项目。这么些步骤下来,效率非常低。

Map使用反射例子

对于这种需求频繁变更但变更不大的场景,频繁地更改源码肯定是一种不允许的操作,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开关,判断什么时候使用哪一种数据结构。

public Map<Integer, Integer> getMap(String param) {
    Map<Integer, Integer> map = null;
    if (param.equals("HashMap")) {
        map = new HashMap<>();
    } else if (param.equals("LinkedHashMap")) {
        map = new LinkedHashMap<>();
    } else if (param.equals("WeakHashMap")) {
        map = new WeakHashMap<>();
    }
    return map;
}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
通过传入参数param决定使用哪一种数据结构,可以在项目运行时,通过动态传入参数决定使用哪一个数据结构。

如果某一天还想用TreeMap,还是避免不了修改源码,重新编译执行的弊端。这个时候,反射就派上用场了。

在代码运行之前,我们不确定将来会使用哪一种数据结构,只有在程序运行时才决定使用哪一个数据类,而反射可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动态获取类信息调用类方法。通过反射构造类实例,代码会演变成下面这样。

public Map<Integer, Integer> getMap(String className) {
    Class clazz = Class.forName(className);
    Consructor con = clazz.getConstructor();
    return (Map<Integer, Integer>) con.newInstance();
}
1
2
3
4
5

无论使用什么 Map,只要实现了Map接口,就可以使用全类名路径传入到方法中,获得对应的 Map 实例。例如java.util.HashMap / java.util.LinkedHashMap····如果要创建其它类例如WeakHashMap,我也不需要修改上面这段源码

我们来回顾一下如何从 new 一个对象引出使用反射的。

  • 在不使用反射时,构造对象使用 new 方式实现,这种方式在编译期就可以把对象的类型确定下来。
  • 如果需求发生变更,需要构造另一个对象,则需要修改源码,非常不优雅,所以我们通过使用开关,在程序运行时判断需要构造哪一个对象,在运行时可以变更开关来实例化不同的数据结构。
  • 如果还有其它扩展的类有可能被使用,就会创建出非常多的分支,且在编码时不知道有什么其他的类被使用到,假如日后Map接口下多了一个集合类是xxxHashMap,还得创建分支,此时引出了反射:可以在运行时才确定使用哪一个数据类,在切换类时,无需重新修改源码、编译程序。

# 反射的性能问题

# 反射与直接访问对比

反射访问效率

反射导致的性能问题是否严重跟使用的次数有关系,如果控制在100次以内,基本上没什么差别,如果调用次数超过了100次,性能差异会很明显;

四种访问方式,直接访问实例的方式效率最高;其次是直接调用方法的方式,耗时约为直接调用实例的1.4倍;接着是通过反射访问实例的方式,耗时约为直接访问实例的3.75倍;最慢的是通过反射访问方法的方式,耗时约为直接访问实例的6.2倍;

# 反射慢在哪里?

反射调用都存在实例化代码;调用了setAccessible方法,但该方法纯粹只是设置属性值,不会产生明显的性能差异;所以最有可能产生性能差异的只有getMethodgetDeclaredFieldinvokeset方法了。

invoke和set方法耗时

getMethod和getDeclaredField方法耗时

getMethod和getDeclaredField方法会比invoke和set方法耗时;随着测试数量级越大,性能差异的比例越趋于稳定;

# 反射使用原则

过多地使用反射,的确会存在性能问题,但如果使用得当,所谓反射导致性能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,关于反射对性能的影响,参照下面的使用原则,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问题:

  • 不要过于频繁地使用反射,大量地使用反射会带来性能问题;
  • 通过反射直接访问实例会比访问方法快很多,所以应该优先采用访问实例的方式。

# 反射应用场景

# JDBC数据库的连接

  1. 通过Class.forName()加载数据库的驱动程序 (通过反射加载,前提是引入相关了Jar包)

  2. 通过 DriverManager 类进行数据库的连接,连接的时候要输入数据库的连接地址、用户名、密码

  3. 通过Connection 接口接收连接

    public class ConnectionJDBC {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//驱动程序就是之前在classpath中配置的JDBC的驱动程序的JAR 包中  
      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DBDRIVER = "com.mysql.jdbc.Driver";  
        //连接地址是由各个数据库生产商单独提供的,所以需要单独记住  
      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DBURL = "jdbc:mysql://localhost:3306/test";  
        //连接数据库的用户名  
      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DBUSER = "root";  
        //连接数据库的密码  
      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DBPASS = "";  
    
   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Exception {
            //表示数据库的连接对象  
            Connection con = null; 
            //1、使用CLASS 类加载驱动程序 ,反射机制的体现 
            Class.forName(DBDRIVER); 
            //2、连接数据库 
            con = DriverManager.getConnection(DBURL,DBUSER,DBPASS); 		 
    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con);  
            // 3、关闭数据库  
            con.close(); 
        }  
    }
    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10
    11
    12
    13
    14
    15
    16
    17
    18
    19
    20
    21
    22
    23
    24

# Spring 框架的使用

在 Java的反射机制在做基础框架的时候非常有用,行内有一句这样的老话:反射机制是Java框架的基石。一般应用层面很少用,不过这种东西,现在很多开源框架基本都已经封装好了,自己基本用不着写。

spring也用到很多反射机制。最经典的就是xml的配置模式。 Spring 通过 XML 配置模式装载 Bean 的过程:

  1. 将程序内所有 XML 或 Properties 配置文件加载入内存中
  2. Java类里面解析xml或properties里面的内容,得到对应实体类的字节码字符串以及相关的属性信息
  3. 使用反射机制,根据这个字符串获得某个类的Class实例
  4. 动态配置实例的属性

Spring这样做的好处是:

  • 不用每一次都要在代码里面去new或者做其他的事情
  • 以后要改的话直接改配置文件,代码维护起来就很方便了
  • 有时为了适应某些需求,Java类里面不一定能直接调用另外的方法,可以通过反射机制来实现

模拟 Spring 加载 XML 配置文件:

public class BeanFactory {
       private Map<String, Object> beanMap = new HashMap<String, Object>();
       /**
       * bean工厂的初始化.
       * @param xml xml配置文件
       */
       public void init(String xml) {
              try {
                     //读取指定的配置文件
                     SAXReader reader = new SAXReader();
                    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= Thread.currentThread().getContextClassLoader();
                     //从class目录下获取指定的xml文件
                     InputStream ins = classLoader.getResourceAsStream(xml);
                     Document doc = reader.read(ins);
                     Element root = doc.getRootElement();  
                     Element foo;

                     //遍历bean
                     for (Iterator i = root.elementIterator("bean"); i.hasNext();) {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oo = (Element) i.next(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获取bean的属性id和class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ttribute id = foo.attribute("id");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ttribute cls = foo.attribute("class");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利用Java反射机制,通过class的名称获取Class对象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lass bean = Class.forName(cls.getText());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获取对应class的信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ava.beans.BeanInfo info = java.beans.Introspector.getBeanInfo(bean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获取其属性描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ava.beans.PropertyDescriptor pd[] = info.getPropertyDescriptors(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设置值的方法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ethod mSet = null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创建一个对象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bject obj = bean.newInstance();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遍历该bean的property属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or (Iterator ite = foo.elementIterator("property"); ite.hasNext();) {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lement foo2 = (Element) ite.next(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获取该property的name属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ttribute name = foo2.attribute("name"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ring value = null;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获取该property的子元素value的值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or(Iterator ite1 = foo2.elementIterator("value"); ite1.hasNext();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lement node = (Element) ite1.next(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alue = node.getText(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reak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or (int k = 0; k < pd.length; k++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 (pd[k].getName().equalsIgnoreCase(name.getText())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Set = pd[k].getWriteMethod(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利用Java的反射极致调用对象的某个set方法,并将值设置进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Set.invoke(obj, value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将对象放入beanMap中,其中key为id值,value为对象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eanMap.put(id.getText(), obj);
 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} catch (Exception e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e.toString());
              }
       }

       //other codes
}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
参考: